邓兵博士是世界银行的高级顾问,并兼任华盛顿高级主管培训学院的院长,华盛顿新经济资源公司的董事长。记者对他的采访就从在国外感受新经济这个题目开始。
邓兵说:“最强烈的体会是新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争先恐后发展新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现象。”美国是向“新经济”转型最先、最快、程度最高的国家,得益也最多。可以说,没有新经济,就不会有已经持续114个月的经济增长。
新经济的迅速兴起已使全球人才市场出现“求才若渴”的情况。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量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需求数达100万人,目前仍有40万个岗位待补充。美国国内信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每年只有2.5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现在,知识型、高技能的工作岗位明显增加,企业里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加大。人才市场的这些重大调整激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人才竞争。
美国是以移民立国的,它凭借无人能比的经济实力与优越的科研环境,一直是吸收世界知识精英最多的国家。近期美国又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一是调整移民政策,由过去以亲人团聚为主改为以市场需求为主,大幅增加名额。1998年外籍技术人才的工作签证额为6万名,实际发了20多万人。今年到3月份已用完全年配额。企业为应急,变相使用无名额限制的交换访问学者签证雇佣外籍人才。据移民局统计,在工作签证申请者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占60%。二是高薪揽才。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平均年薪比低技能工种高出近三倍。有些企业除了高薪还送股票或其他福利。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最近美国劳工部教育部增拨1.35亿美元培训40万个信息技术教师。
由于高科技人才“洛阳纸贵”,各国均使出新招进行争夺。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近统计:从1989—1998这10年中,中国公民在美国获得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类博士学位的共两万余人,占外籍人士获同类学位总数的22%。有不少人留在了美国。中国在当前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人才的外流与回流严重失衡,拖了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后腿。今年7月,瑞士“洛桑国际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的报告》中,中国科技竞争力继从1998年的第13位下滑到去年的第25位后,今年又下降到第28位。
不过邓兵也指出,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第一,中国虽然整体来说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但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城市的发达程度已是举世公认。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资本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第二,旅居海外的留学人员仍然是中国的人才资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怀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李光耀在今年北京举行的“21世纪论坛”上演讲时就说:“目前在国外的留学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些年轻人在美国或欧盟国家工作时间越长,知识就越深、联络网就越广,这些均是建立新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他预言其中的许多人今后会逐渐回流。“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中国留学生在国外难于融入主流社会,无法摆脱“二等公民”的隐形桎梏。“回家”是海外留学生的普遍心态。第三,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扩大开放。加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优惠、灵活的政策措施。中国的人才环境与创业条件迅速得到改善。
邓兵博士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还对国内的人才政策提出了几条建议。他认为首先要把培养本地人才与利用国际人才结合好。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现在雇人不是看大学文凭,而是看证书。具有大学理工科学历的人经过半年至9个月的培训就能经过考试获得一个信息技术方面的证书。不少人同时拥有几种证书。创新科研需要的大量中档人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来。中国需要大力开展网络教育。在这方面要有雄厚的资金投入,需要引进外资。人才的市场机制将会“教育”人:进行智力投资可预期丰厚回报。逐渐地,有志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人会舍得自己花钱上网学习。其次是处理好人才回归与人才循环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国际人才大交流,出国留学和回国服务都是正常的流动。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十二字方针,逐步形成“出”和“进”的良性循环。
此外国家还要重视各种形式的智力引进,如组织留学人员短期回国讲学或搞研究;兼任咨询顾问;发挥留学人员国外社会关系广的优势在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商业合同等方面牵线搭桥。印度软件业的很多国外合同就是居住在美英的印裔高科技人士引进的。(本报华盛顿10月31日电)